三年级上册数学是小学中年级的起点,知识难度和广度显著提升,核心在于深化计算能力(万以内加减法、多位数乘一位数)、建立分数初步概念、系统学习长度与质量单位、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特征与周长计算、理解“倍”的概念并解决实际问题,以及时间计算的复杂化。口算网总结归纳了相关题型类别及解题技巧:
一、主要题型类别
1. 时、分、秒
认识更精确的时间: 秒的认识(1分=60秒),读写几时几分几秒(如`8:15:30`)。
时间单位换算: `1时=60分`, `1分=60秒`,进行复合换算(如`2分=( )秒`, `75秒=( )分( )秒`, `3时10分=( )分`)。
计算经过时间(核心难点):
同单位:`从8:15到8:45,经过( )分钟`。
跨小时不跨日:`从7:30到9:15,经过( )小时( )分钟`。
涉及秒:`小明跑100米用了15秒,比小红快3秒,小红用了( )秒`。
起始/结束时间推算:`电影开始于10:45,时长1小时30分,结束时间是( )`。
2.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笔算):
不进位/不退位:`321 + 456 = `, `789 - 234 = `。
进位/退位:`278 + 496 = `, `503 - 187 = `(连续进位/退位)。
加/减法的验算:
加法:交换加数位置再算 / 用和减一个加数看是否等于另一个加数。
减法:用差加减数看是否等于被减数 / 用被减数减差看是否等于减数。
解决实际问题: 应用笔算解决更复杂的购物、行程、比较等问题(常涉及两步计算)。如:“图书馆第一周借出489本书,第二周借出317本,两周一共借出多少本?第二周比第一周少借出多少本?”
3. 测量
长度单位: 毫米(mm)、分米(dm)、千米(km)的认识与换算。
建立表象:1毫米(身份证厚度)、1分米(手掌宽)、1千米(操场2圈半)。
单位换算:`1厘米=10毫米`, `1分米=10厘米`, `1米=10分米`, `1千米=1000米`。进行复合换算(如`5厘米=( )毫米`, `2千米500米=( )米`, `80毫米=( )厘米`)。
测量与画图:用直尺测量精确到毫米;画指定长度的线段(含毫米)。
质量单位: 吨(t)的认识与换算。
建立表象:1吨(约20个小朋友体重、小汽车)。
单位换算:`1吨=1000千克`。`3吨=( )千克`, `6000千克=( )吨`, `2吨300千克=( )千克`。
列表法解决问题: 用列表的方式有序排列方案,解决如“用载重2吨或3吨的车运8吨煤,怎样安排能恰好运完?”的问题,培养有序思维。
4. 倍的认识
理解“倍”的意义: 建立“一个数里面包含几个另一个数”的模型。明确“倍”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用除法计算。`苹果有6个,梨有18个,梨的个数是苹果的几倍?` -> `18 ÷ 6 = 3`。
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 用乘法计算。`小明的年龄是8岁,爸爸的年龄是他的4倍,爸爸多少岁?` -> `8 × 4 = 32`。
求“一倍量”(基础): `小红的画片数是小明的3倍,小红有12张画片,小明有多少张?` -> `12 ÷ 3 = 4`。
解决与“倍”相关的两步实际问题: 常与加减法结合。如:“池塘里有15只白鹅,灰鹅比白鹅多5只,黑鹅的只数是灰鹅的2倍。黑鹅有多少只?”(先求灰鹅:15+5=20只,再求黑鹅:20×2=40只)。
5. 多位数乘一位数
口算:
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20×3=60`, `300×4=1200`(看作几个十/百/千乘)。
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12×4=48`(10×4+2×4)。
笔算(竖式 - 核心重点!):
不进位:`123×2= `。
不连续进位:`24×3= `(个位满十向十位进)。
连续进位:`79×8= `(个位、十位都可能连续进位)。
因数中间有0:`102×4= `(0也要乘,乘得0)。
因数末尾有0:`250×6= `(简便写法:先算25×6=150,再添0)。
估算: 把多位数看成整十、整百数再乘。如`49×8≈50×8=400`。
解决实际问题: 应用乘法解决涉及数量、价格、倍数关系等问题(常为一步或两步)。如:“一箱饮料24瓶,9箱有多少瓶?”“火车每小时行145千米,6小时行多少千米?”
6. 长方形和正方形
认识特征:
四边形特点(4条直边、4个角)。
长方形特征(对边相等、4个直角)。
正方形特征(4条边相等、4个直角)-> 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周长计算(核心重点!):
理解周长: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
长方形周长 = `(长 + 宽) × 2`。
正方形周长 = `边长 × 4`。
解决周长实际问题:
直接计算规则图形周长。
求拼组/分割后图形的周长(关键:分析周长线段的构成)。
利用周长公式逆推求边长/长/宽:`已知长方形周长20厘米,宽4厘米,求长?` -> `20 ÷ 2 = 10厘米`(长+宽的和),`10 - 4 = 6厘米`(长)。
解决栅栏、花边、跑圈等问题。
7. 分数的初步认识(一)
认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
理解“平均分”是前提。
认识分数各部分名称(分子、分母、分数线)。
读写分数:`1/2`读作二分之一,`3/4`读作四分之三。
用分数表示图形涂色部分或具体数量(如:把6个苹果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1/3`,2份是`2/3`)。
分数的大小比较:
同分母分数:分子大的分数大(`3/5 > 2/5`)。
同分子分数:分母小的分数大(`1/2 > 1/4`)。
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加法:`2/8 + 3/8 = 5/8`(分母不变,分子相加)。
减法:`5/6 - 2/6 = 3/6`(分母不变,分子相减)。结果能约分的通常要约成最简分数(`3/6=1/2`)。
解决简单分数应用题: 如:“一块巧克力,小明吃了`1/8`,小红吃了`3/8`,两人一共吃了这块巧克力的几分之几?还剩几分之几?”
8. 数学广角——集合(韦恩图初步)
理解重叠问题: 利用韦恩图(圈圈)直观表示有重复部分的两组事物。
解决重叠问题:
求总数:`A组人数 + B组人数 - 两项都参加的人数 = 总人数`。
求重叠部分:`A组人数 + B组人数 - 总人数 = 两项都参加的人数`。
如:“参加语文小组的有8人,参加数学小组的有9人,两个小组都参加的有3人,一共有多少人参加了小组?” -> `8 + 9 - 3 = 14人`。
二、核心解题技巧与方法
1. 时间计算(时、分、秒):
读写: 先看时针(过几时),再看分针(几分),最后看秒针(几秒)。
换算: 牢记进率`60`。大化小乘60,小化大除以60。复合单位化单一单位再计算更简便(如`3时10分=3×60+10=190分`)。
求经过时间:
分段法: 先算整小时部分,再算分钟部分,最后算秒部分。如`7:30到9:15`:从7:30到9:30是2小时,但只到9:15,所以是`2小时 - 15分钟 = 1小时45分钟`? -> 错误! 正确:从7:30到9:30是2小时,但题目是到9:15,比9:30少15分钟,所以是`2小时 - 15分钟 = 1小时45分钟`? -> 还是错误! 正确分段: 从7:30到8:00是30分钟,从8:00到9:00是1小时(60分钟),从9:00到9:15是15分钟。总时间:`30分 + 60分 + 15分 = 105分 = 1小时45分钟`。
终点减起点法(推荐): 统一化成分钟或秒再相减。如`7:30=7×60+30=450分钟`, `9:15=9×60+15=555分钟`。`555 - 450 = 105分钟 = 1小时45分钟`。此法最准确不易错!
2. 万以内加减法笔算:
数位对齐: 个位对个位,十位对十位,百位对百位。
从个位算起: 逐位相加/减。
进位/退位:
加法: 哪一位满十,向前一位进1。进位1要写小一点标在下一列。
减法: 哪一位不够减,从前一位退1当10,在本位上加10再减。在前一位数字上点退位点。
验算: 务必养成验算习惯,用另一种方法检查结果。
3. 测量单位换算与应用:
长度: 牢记进率链:`千米(km) <-1000-> 米(m) <-10-> 分米(dm) <-10-> 厘米(cm) <-10-> 毫米(mm)`。 口诀:“大化小,乘进率;小化大,除以进率”。 复合单位先化单一单位(通常化最小单位)。
质量: `吨(t) <-1000-> 千克(kg) <-1000-> 克(g)`。方法同上。
列表法: 按一定顺序(如从多用大车开始)列出所有可能方案,筛选符合条件的(恰好运完)。
4. “倍”的问题:
关键: 分清题目要求的是“倍数”(用除法)还是“几倍数”(用乘法)还是“一倍量”(用除法)。
画线段图: 解决复杂倍的问题非常有效!用一段线段表示一倍量,其他量根据倍数关系画出对应长度的线段。
找标准量(一倍量): 明确谁和谁在比,谁是标准。如“A是B的3倍”,B是一倍量。
两步问题: 先求出中间量(如“灰鹅”),再求最终量(“黑鹅”)。
5. 多位数乘一位数笔算:
竖式规则: 相同数位对齐(通常一位数写在个位下方)。
计算步骤: 从个位乘起,用一位数依次去乘多位数的每一位。
处理进位: 乘到哪一位,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当前位的积 = 乘得的结果 + 进位数(来自低位),乘完后看积是否满十,满十再向高位进位。这是连续进位的关键!
因数有0:
中间有0: 0也要乘,乘得0。如果下一位有进位,0加进位数。
末尾有0: 简便写法: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再看因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估算: 把多位数看作接近的整十、整百数再乘,用于快速检验或解决不需要精确值的问题。
6. 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
理解本质: 周长是图形所有边长的总和。
公式运用:
长方形周长 = `(长 + 宽) × 2` -> 最常用,不易错。
长方形周长 = `长 × 2 + 宽 × 2`。
正方形周长 = `边长 × 4`。
解决变式问题:
求拼组图形周长: 关键找“新图形一周的边线”,注意拼接口处的边是否消失(不再算入周长)。常用方法:平移边线,转化成一个规则图形计算。
求分割图形周长: 分割后所有小图形周长之和 > 原图形周长(增加了分割线)。如果求剩余部分的周长,要分析增加了哪些边。
利用周长逆推: 熟记公式变形:`长 = 周长 ÷ 2 - 宽`, `宽 = 周长 ÷ 2 - 长`, `边长 = 周长 ÷ 4`。
7. 分数初步:
意义理解: 强调“平均分”,分母表示平均分的总份数,分子表示取的份数。
比较大小:
同分母: 比分子大小。
同分子: 比分母大小(分母越大,每份越小,分数越小)。
不同: 可通过画图比较或通分(三年级不要求)。
简单计算:
分母不变! 只把分子相加减。
结果化简: 分子和分母有公因数(通常是2、3、5)时,要约分到最简分数(分子分母除以相同的数)。如`4/8 = 1/2`。
应用题: 找准“整体1”(被平均分的整体),明确分数表示的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8. 集合(韦恩图):
画图: 用两个相交的圆圈表示两个有重叠的集合。
公式: `A∪B的元素个数 = A的元素个数 + B的元素个数 - A∩B的元素个数` (A∪B表示A和B的总和,A∩B表示既属于A又属于B的重叠部分)。
解题步骤:
1. 确定两个集合A和B是什么。
2. 确定重叠部分(既属于A又属于B)的数量。
3. 代入公式计算总数或重叠数。
三、给家长和老师的建议
1. 狠抓计算基础: 万以内加减法(尤其连续进位退位)和多位数乘一位数(尤其连续进位)是重中之重。坚持每日口算和笔算练习,强调计算步骤的规范(对齐、进位、退位标记清晰)和验算习惯。
2. 突破“倍”的思维关: “倍”是抽象概念,是后续学习分数、比例的基础。多用画线段图、摆学具(小棒、圆片)等直观方式帮助理解数量关系。区分“求几倍”、“求几倍数”、“求一倍量”三类基本问题。
3. 强化单位换算与应用: 长度、质量、时间单位种类多、进率复杂(尤其是60进制与10进制并存)。多联系生活实际(量身高、称体重、看钟表),通过反复练习和对比记忆进率。解决应用题时务必先统一单位!
4. 重视空间观念培养: 周长计算不能死记硬背公式。让孩子动手描一描、量一量图形的边线,深刻理解周长含义。对于拼组、分割等变式题,鼓励孩子画图分析,找出隐藏的边线关系。
5. 引导分数概念建立: 分数是孩子数概念的一次重大飞跃。通过大量“分一分”的操作(分蛋糕、分绳子、分图形),理解“平均分”、“整体1”、“几分之几”的含义。比较和计算时强调“分母相同”的前提。
6. 提升审题与解题策略:
精读题目: 圈画关键词(时间、单位、倍、一共/剩下/平均、长/宽/边长、分数、重叠)。
分析关系: 明确已知条件、未知量、数量间的关系(加减?乘除?倍?分数?周长?)。
选择方法: 口算?笔算?估算?画图(线段图/韦恩图)?列表?公式?
分步解决: 对于两步或多步问题,理清解题步骤,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严谨检查: 结果是否符合常理?单位带了吗?计算验算了吗?题目要求都满足了吗?
7. 规范书写与表达: 竖式格式、单位名称、分数写法、约分过程、答语完整性都要严格要求。作图(线段图、韦恩图)力求清晰规范。
8. 关注思维过渡: 三年级开始需要更多逻辑推理、空间想象和抽象概括能力。鼓励孩子多问“为什么”,尝试不同解法,清晰表达思路。利用数学广角(集合)等素材发展逻辑思维。
9. 耐心与信心并重: 三年级知识难度陡增,孩子可能出现不适应。多鼓励其努力和进步,帮助分析错误原因(是概念不清?计算马虎?审题失误?策略不当?),给予针对性的辅导和支持,保护学习兴趣和信心。
三年级上册数学的核心是熟练掌握万以内加减法和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建立“倍”的概念并解决相关实际问题、系统学习长度(毫米/分米/千米)、质量(吨)和时间(秒)的单位及换算、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特征与周长计算、初步认识分数并进行简单计算比较、接触集合思想解决重叠问题。口算网建议本阶段学习对孩子的计算能力、抽象思维能力、空间观念、逻辑推理能力以及解决复杂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扎实打好这一册的基础,对后续学习小数、分数、多位数乘除法、面积等至关重要。
最新评论